截至今年3月,国内新增生成式大模型数量超越200个,已有327个生成式大模型通过备案,年初火爆全球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更是掀起了一股大模型部署和应用的热潮。
据估算,到2030年,中国AI产业的市场需求预测将达到5.6万亿元,总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
对于头部城市而言,AI产业慢慢的变成了一门发展“必修课”,只是如今摆在面前的问题更加现实:
去年年底,深圳提出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几乎同一时间,上海喊出了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口号;坐拥全国AI市场份额近30%的北京,已经坐实了人工智能第一城”的头衔;DeepSeek的老家杭州,早在2021年就宣布打造AI头雁城市,今年则着重强调建设AI产业发展高地。
想做人工智能+标杆城市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苏南地区,城市之间的卡位竞争相当激烈。
2024年,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高达20.35%,已经是一个“2000亿级”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常州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也突破了百亿,形成了以脑机接口、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生物计算和大模型等领域为主导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
2023年,无锡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而截至去年,无锡的人工智能规上企业数量达到356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6%,达到了亿元产业布局基本涵盖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应用示范层等产业链各环节
AI发展的底层核心是算力、算法和数据。无锡现在已经建成17个智算中心,包括无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基地、雪浪CPU算力中心、太湖亿芯智算中心都已具备提供百P规模智算的能力,总算力规模高达4199PFlops。
决定算力的硬件基础主要来源于芯片。素有集成电路黄埔军校之称的无锡,拥有最完整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条,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研发生产全流程,2024年,无锡集成电路规上企业的总产值高达2500亿,同比增长9.3%。
左手算力右手芯片,可以说,从人工智能产业所需的算力核心到硬件配套,无锡已经搭建起足够稳固的“产业底盘”。
例如国产算力领军企业燧原科技,正是看中了无锡绝佳的产业基础,将华东总部落在无锡高新区。
今年1月份,燧原科技还联合向量栈、中科加禾、百川智能等17家生态圈企业,与无锡共同组建“燎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构建创新联合体,倾力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圈。
前段时间,北京举行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代号名为“天工Ultra”的机器人以2小时40分的成绩拔得头筹。
天工机器人背后的公司叫优必选科技,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号称“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早在2020年,无锡天奇股份就与优必选科技合资成立无锡优奇智能;2021年,优奇智能入驻无锡经开区;2023年,无锡经开区又与优必选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优必选最核心的业务板块落地无锡。 短短几年内,优奇智能打造的全栈式无人物流解决方案已经正式进入比亚迪汽车长沙工业园试运营,公司也已从30人的团队扩张到300人,2023年营收实现了将近4亿元。
近年来,不光优必选、安尼迈等头部机器人企业陆续落地无锡,无锡下辖的滨湖、锡山、惠山等板块也相继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形式,招引集聚了一批创新研究项目。
作为苏南地区的工业重镇,无锡发展“人工智能+”最大的“撒手锏”,其实是丰富的场景。
道理很简单:前沿的技术领域还需要长期投入,而要想在当下就发挥出“人工智能+”的最大价值,关键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的优势产业和场景相结合。
前段时间我到无锡戴卡调研,这是无锡惠山经开区一家专门生产汽车轮毂的公司。公司副总张明告诉我,传统的汽车轮毂产线进行缺陷检测,需要依赖工人师傅在高温、高噪的环境下,用肉眼对每个轮毂的各个部位进行仔细查验,哪怕一个成熟的工种,检测一个轮毂也要花费1分多钟。
面对工厂每天上万个轮毂的检测需求,用传统的方式实在太累了,能不能换个思路?
为此,公司特地引进了AI+视觉检测技术,通过对轮毂进行全方位的X光扫描,利用AI算法智能检测和判断轮毂中的细小缺陷。
升级过后的产线效果怎样?一个字,好,质检效率提升25%,用工人数减少75%,质量合格率提升4.5%。
如今,工人师傅们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就能实时收到来自产线上的轮毂检测数据,工作压力大大减轻。
体会到人工智能为场景带来的深刻改变,今年无锡戴卡更是一口气列出了25项人工智能场景清单,全面投身AI智能化转型。
去年,无锡远东集团通过AI检测、数智管理等应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近三分之一,运营成本直接降低20%左右。 无锡的兴澄特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精度感应仪器结合,解决特钢行业多品种、小批量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产品的柔性定制。
AI+政务,无锡不仅推出了自己的政务大模型,还率先接入了DeepSeek,搭建智能化的锡企服务平台,为企业定制个性化的服务;
AI+城市治理,每天,无锡都有20多架智能无人机进行低空巡管,用画面+人工智能的方式实时捕捉信息,自动精准推送给相关单位核查处理;
AI+养老,无锡打造了“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呼叫中心+智慧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推出“锡心香伴”惠老助餐行动和“锡心养老”数字惠民行动……
无锡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无比务实,就是先用起来,让人工智能“+”上更多场景,才能不断推动技术的迭代。
业内人士告诉我,现在很多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厂当学徒搬砖”,其实就是希望利用不同的生产场景,让机器人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采集数据,从而形成一个个高质量、标准化的数据集。
而当足够数量的数据被喂给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脑”之后,通过AI算法的推演、学习,就能让机器人更快速熟练地掌握技能,最终真正代替人类承担危险、复杂场景下的工作。
今年年初,国内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机器人就专门在上海造了一个3000平米的数据采集工厂,里面布置了各种家庭、餐饮、商业、工厂等微型场景,投入近百台智能机器人,两个月内就采集了百万量级的标准数据。
在数据持续喂料下,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也在突飞猛进,许多动作比如“控制倒水量”,能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靠机器人自己“顿悟”。
无锡拥有超过12万家制造企业,丰富的工业场景足以让无锡化身成一个巨型的“数据采集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基础。
业内人士跟我透露,当前进步最快、最有希望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的一个场景,是汽车生产线。
因为这是人类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工业场景之一,虽然已经实现高度的自动化,但在多个半结构化场景中,还有近千个零部件需要人工安装。
前面提到和优必选合作的天奇股份,就是国内汽车总装流水线的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七十,可以说,这是全国最懂汽车产线智能化的企业之一。
最近我到天奇调研,相关负责人告诉我,公司这几年组建了人形机器人事业部,特地打造了一个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实训基地,面向汽车制造装配场景开发了工艺场景算法、数据采集训练等等,已经陆续推出一系列产线场景改造、机器人与产线协同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在天奇建设的模拟汽车产线场景中,我正好看到几台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实训学习,从搬运物体、涂装车壳再到检测缺陷,场面相当科幻。
我隐隐感觉到,属于无锡的那个“人工智能时刻”,或许就是在这些机器人的一举一动之间不断积累,并且将在未来的某一刻全面爆发。
例如,针对有技术、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给予一系列奖补政策,最高可达一千万元;为企业精准发放模型券、算力券、数据券,在供需两侧同时补给,鼓励更多企业拥抱人工智能;大力招引高能级重点实验室落地,最高奖励一出手就是两个亿。
上周末,无锡还举办了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期间设立竞速跑、越野跑、足球、篮球、格斗、舞蹈等十大项目,吸引来全国100多家科研团队、知名企业、高校代表同台展示竞技,当中既有不少参加过北京机器人半马的明星企业,也有许多无锡本土的科技企业。
我注意到,这次运动会特意淡化了“竞技”氛围,更多地是为参赛企业和团队提供一个“秀技术”的舞台。主办方特地提到,希望大家对参赛团队的机器人表现多加包容,话里话外都在“呵护”企业,努力为一些非头部的初创团队争取正向曝光的机会。
在此之前,无锡提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未来3年引入30家整机企业、10家大模型企业和160家零部件企业。更是提出要在三年时间内,具身智能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
在我看来,举办这次运动会,更像是无锡对科技企业的一次“提前摸底”,先给彼此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打一个“印象分”,为后续的招引埋下伏笔。
就在昨天,无锡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吹响了AI产业迈向更高能级的冲锋号。
会上,无锡分别揭牌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无锡(华为云)AI创新中心两个创新平台,以及雪浪数制的雪浪工业大模型、思响数智的金石大模型两大国家网信办备案的AI大模型。
同时,无锡之江实验室360集团分别签约战略合作协议,就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与之江实验室联手,围绕共建新型城市算力中心、推动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合作;与360集团共同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产业平台和赋能中心。包括神宇通信AI高速数据线项目、帆软软件总部项目、滨湖国联AI产业园项目等17个项目落地,涵盖先进算力、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细分领域。
以无锡和之江实验室为例,早在2017年,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的王坚就来到无锡,成为无锡雪浪小镇的创立者和名誉镇长,并为小镇定下了“以制造业为引擎推动数字化发展”的主基调。
建设8年以来,雪浪小镇经历跃迁式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接连扎根雪浪数制、百度、优奇智能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
从雪浪云、雪浪算力中心、英伟达算力中心到雪浪工业大模型,一系列科技成果让这座小镇迅速崛起为AI创新应用的高地,成为无锡这些年来推动AI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而无论是华为、百度还是360集团,AI巨头们看中的,不仅是无锡从硬软件设施到应用场景布局的全链条生态,还有一如既往,押注AI产业的决心。
到2027年,无锡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要超3,0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要超700亿元,